探秘汶川羌族,挖掘鲜为人知的民族风情,5

北京湿疹中医医院 http://pf.39.net/bdfyy/dbfzl/210405/8814597.html

「羌族博物馆」茂县羌族博物馆是阿坝州唯一的博物馆,开馆于年羌历年,目前有三部分陈列岷江上游历史文物、羌族民俗和文物、营盘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从中可了解羌族历史和民情风俗。

营盘山遗址位于茂县城郊,包括房屋基址9座、墓葬及殉人坑5座、窑址4座、灰坑余个、1处大型广场、余座石棺葬。考古表明,这是距今年前、新石器时代岷江上游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灰坑是加工石器的场所,涂有朱砂的部分石块是国内最早的人工使用朱砂的遗物;房屋面积不大采用木骨架泥巴墙的形式;大型广场之下有多座殉人坑,是举行祭祀等重大活动的场所。遗址中还有长江上游最早和规模最大的陶窑址,出土了四川年代最早的陶质雕塑品,出土的彩陶数量为四川之最。

这处大型遗址周围还分布着数十处中小型聚落遗址,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是长江上游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时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大型中心聚落代表了年前长江上游的最高文明,将阿坝州的历史上溯到年前,为探索三星堆和金沙古文明提供了线索。

营盘山遗址发掘现场已经回填,发掘成果则转移到茂县羌族博物馆展出,包括丰富的陶器、原样恢复的墓葬、殉人坑等。

羌族曾经是历史上最大的民族,祖先是生活在中国西北一带的游牧部落,据说最早属于母系社会,名叫“姜”,后来过渡到父系社会,将“女”改为“儿”,“姜”就成了“羌”,他们与西南的汉人联盟,建立了西周,建国功臣姜子牙就有羌族血统。

因为战争失利,羌族分别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两次大规模迁徙,来到岷江上游的河谷高山地带,和当地原有的土著居民融合,形成今天四川独有的羌族。治水的大禹就是羌人,家乡在汶川。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的小说《灵山》也取材于四川岷江流域、岷山之巅的神秘羌族地带。

碉楼,最早的碉楼是羌族人修建的,羌语称羌碉为“邛笼”,当年的羌区,外敌侵扰频繁,各羌寨之间的纷争也时有发生,社会动荡不安,修建碉楼就成为羌人御敌自卫的重要手段。

羌区现存古碉上百根,造型各异,有四角、八角、十二角碉之分;矮的仅数米,高的可达20米以上;一般为石碉,也有泥碉。现在,低碉多已被老乡化整为零,作为民居的建筑材料,仍然留存的多是高度在10米以上的群碉,建造于公元8世纪左右吐蕃进犯西羌部落时期。

桃坪(理县)、黑虎(茂县)布瓦(汶川)都有碉楼,与羌民居连为一体,有“东方古堡”美誉。

古碉和民居就地取材,和高山河谷浑然体,仿佛直接从山体中生长出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2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