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最后一位良相李德裕,力挽狂澜,开创

唐武宗时期,宰相李德裕力挽狂澜,使唐朝再度中兴,他虽深陷党争,但仍不失为唐朝一代良相。

近代梁启超将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称他是中国六大政治家之一。

01一代良相

李德裕出生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年),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

李德裕的家族是隋唐著名的门阀大族“赵郡李氏”,其父是唐宪宗时期削藩的主战派宰相李吉甫。

中唐之后,唐朝的朋党之争愈演愈烈,“牛李党争”因此持续近半个世纪,臭名昭著,身为“李党”的领袖的李德裕因此深受诟病。

但这却并不影响到他成为一代良相,历朝历代对其评价甚高。

02陷入党争

李德裕从小胸怀大志,“苦心力学”,但却不愿参加科举,以门荫入仕。

宪宗朝时,因父亲李吉甫拜相,李德裕为避嫌,到地方藩镇任职。

这期间,宪宗下诏选拔人才,寒门出生的“牛党”领袖牛僧孺、李宗闵,参加策对时,毫不避讳指出时政弊端,因而得罪了宰相李吉甫。

二人虽成绩优良,最终却不被朝廷录用,“牛李党争”的种子就此埋下。

李吉甫去世后,李德裕与牛僧孺、李宗闵两方因私怨,开始了近40年的党争。

双方在朝中各结朋党,相互倾轧,一方得势,另一方必被清除出朝。

参考:揭秘大唐王朝精英内卷有多么惨烈,持续了近40年,到底因何而起?

李德裕虽深陷党争,不能自拔,但仍旧不忘报国之志。

穆宗朝时,李德裕被召入翰林院,充任翰林学士。

李德裕看到穆宗做事不按法度,纵容外戚,于是上疏,杜绝外戚干政。

敬宗朝时,李德裕被贬到浙西担任观察使。

敬宗登基时,刚满18岁,贪图享乐,不理朝政,李德裕虽贬在外,仍旧心系朝政,特进献《丹扆六箴》,劝谏敬宗。

到了文宗朝,李德裕回朝,本可拜相,却被李宗闵勾结宦官,抢先拜相,再度被贬为西川节度使。

李德裕于是治理西川两年,西拒吐蕃,南平蛮蜒,并谋划收复被吐蕃占据近百年的大唐国土。

当时被吐蕃占据的维州(今四川理县)守将献城投唐,李德裕认为机会来了,宰相牛僧孺却以大唐有失诚信为由拒绝。

李德裕在西川的苦心经营化为泡影,大唐因此也错过了收复河西的最好机会。

18年以后,被吐蕃殖民的沙洲敦煌人张议潮发动起义,花了近10年时间,才将河西之地重归大唐。以后将会讲到。

03解救牛党

开成五年(年),文宗在宦官的囚禁下,郁郁而终。

当时,宰相李珏、杨嗣复支持太子,但宦官仇士良却矫诏拥立了穆宗的五子李炎,也是就唐武宗。

武宗即位后,将杨嗣复和李珏二人罢相贬官,召李德裕回京拜相。

随后,在仇士良的谗言之下,武宗下诏赐死杨嗣复和李珏二人。

李德裕得知后,不顾李杨二人为牛党,以大局为重,上奏武宗,极力营救。

李德裕在奏疏中,用前朝德宗、文宗听信谗言,错杀无辜的事情劝谏武宗,并说:

“假若要杀死杨嗣复和李珏二人,应该先行审讯,弄清罪状之后,再杀不迟。”

武宗看了李德裕的奏章,在延英殿召见了李德裕。

李德裕哭着劝阻武宗,说明利害关系,百般求情,武宗最终收回了成命。

不久后,武宗下诏:

自今臣下论人罪恶,并应请付御史台按问,毋得乞留中,以杜谗邪。

从今以后,凡百官奏论他人罪恶时,应当同时奏请将犯人交付御史台审问,不能只在宫中审问,以此来杜绝奸臣的谗言。”

04仇士良之死

武宗27岁登基,比起他的哥哥文宗,为人豪气,做事果断,对李德裕也十分信任。

武宗一朝也因此成为“李党”的全盛时期,“牛党”因此失势,牛僧孺、李宗闵被一贬再贬。

此时武宗虽然被宦官拥立,但经历了“甘露之变”,对仇士良等人十分厌恶。

参考:唐朝规模最大的一次诛除宦官,结果却被反杀,是天意?还是活该?

武宗登基后,也像当年文宗对付王守澄一样,升任仇士良其为观军容使,兼统神策左右二军,表面上对他尊宠,实际上是削夺了他的军权。

仇士良看到武宗重用李德裕,心中十分忌恨。

武宗登基的第二年,仇士良听说李德裕正在起草制书,计划减少禁军的军费和待遇,仇士良便准备阴谋鼓动禁军哗变。

李德裕得知消息后,急速求见武宗,武宗听后大怒,立即派人转告仇士良等人:

“制书从一开始就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况且制书的内容都出自朕意,与宰相何干?你们怎敢如此乱讲?”

仇士良听后,十分害怕,从此日夜不安,担心哪一天会大祸临头。

不久,仇士良便以年老致仕退休,却很快病逝,时年63岁。

《资治通鉴》中记载,仇士良退休前,传授给了北司宦官们保持权力和恩宠的秘诀。

他说:“对于天子,不能让他有闲暇的时间,应当经常变换花样,供他游戏玩乐,以使他沉湎于享乐奢靡之中,无暇顾及朝政,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志。

千万不要让他去读书,或者亲近那些读书人,一旦天子爱上读书,明白了前各代兴亡更替的经验教训,心里惧怕丧失政权,就会励精图治,那么,我们这些人就会被斥责疏远,再无出头之日了。”

宦官们听后,纷纷下拜感谢。

仇士良死后的第二年,被检举出家中藏有武器,武宗下诏削去其官爵,没收了他所有家产。

仇士良死后,宦官们暂时有所收敛,李德裕也从此掌控了朝政,辅政武宗,取得了一连串的政绩。

05回鹘灭国

武宗登基当年,回鹘汗国发生内乱,被其北方的黠戛斯人灭国。

黠戛斯是位于回鹘汗国以北,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少数民族。

回鹘被灭国后,大部分人西迁到了当时还被吐蕃统治的河西地区。还有一部分则南迁到了大唐北方的边境。

会昌元年(年)八月,回鹘特勤嗢没斯带领部众到达了唐朝北部的天德城边塞,希望归附大唐。

当时唐朝北方边疆有两处重要的军镇,一处是天德军,位于今天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阴山山脉的南麓,一处是振武军,位于今天内蒙古的和林格尔县。

天德军节度使想要建功,便上奏请求出兵驱逐。

武宗命百官商议,朝臣大多都表示赞成,唯有李德裕竭力反对。

李德裕说:

“回鹘帮助我朝平定安史之乱,多次立有大功,现在回鹘灭国,无所依靠,嗢没斯率部归附,秋毫无犯,朝廷应该派遣使者前往安抚。

这也是当年汉宣帝之所以能臣服匈奴,呼韩邪单于的策略。

况且,天德城仅有一千多士卒,一旦出兵交战失利,城池必然陷落。

希望陛下下诏,命天德军不得为了立功而妄生事端,对回鹘必须给予适当的笼络和安抚,以表示朝廷对他们不失信义。

同时陛下诏命河东、振武两道,部署军队,做好防守准备,一旦回鹘侵扰边境,立即用兵,以武力驱除。”

武宗采纳了李德裕的建议,又赐给嗢没斯二万斛粮食作为救济,

之后,嗢没斯率领部众多人归降了唐朝,被封为右金吾卫大将军,武宗赐名为李思忠。

06乌介可汗

当初,黠戛斯人平灭回鹘之后,俘虏了唐朝的和亲公主太和公主。

黠戛斯人自认为是汉朝时李陵的后裔,与唐朝皇帝同姓,于是派使者,护送太和公主返唐。

结果走到半路,却被回鹘余部的乌介可汗率兵袭击,杀死了使者,抢走了太和公主。

乌介可汗以太和公主为人质,向唐朝提出暂借天德城,后来又提出借兵复国,并且还要求大唐将已归附的回鹘人马送回。

这些无理要求都被武宗拒绝。

乌介可汗恼羞成怒,率领回鹘残部,号称有十万人马,公然进犯大唐的北方边境。

李德裕于是建议武宗出兵征讨。

会昌三年(年)正月,李德裕制定破敌策略,以三千骑兵突袭了乌介可汗的牙帐,大破回鹘,成功救回太和公主。

乌介可汗东逃到了蒙古高原东部的北方部落室韦,后被杀死,传首长安。

唐朝的北方边境从此得以安定。

07会昌中兴

这年四月,泽路(今山西潞州)节度使刘从谏病逝,其侄刘稹要效仿“河北三镇”,承袭节度使之位。

李德裕坚决反对,力主出兵征讨,朝中其他宰相却主张议和。

李德裕断然说道:

“如果师出无功,一切罪责由我一人承担。”

在李德裕的运筹帷幄之下,只一年时间,就平定了藩镇叛乱。

武宗在位期间,对李德裕绝对信任,破回鹘,平叛乱,前后用兵五年,全都由李德裕一人独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李德裕也因此升任太尉,进封卫国公,食邑三千户。

李德裕不仅用兵富有谋略,针对当时的弊政,还做出了一系列改革。

提出了“政归中书”,确保了宰相辅政的权力,同时,限制宰相的任期;还将军权归于将帅,限制了监军宦官的权力。

武宗在李德裕的辅政下,君臣团结,朝政清明,宦官始终不能干政,武宗一朝也因此出现了国家振兴的局面。

社会相对安定,民生得以恢复,人口数量比起安史之乱期间,增加了一倍还多,史称“会昌中兴”。

可惜好景不长。

08武宗之死

武宗早在做藩王时,就迷信道教,等他即位之后,召道士赵归真等人入宫,修建道场,炼丹修仙;

同时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毁佛、灭佛运动。

会昌六年(年)三月二十一日,武宗长期食用金丹,最终驾崩,在位6年,年仅33岁。

《新唐书》如此评价武宗,

武宗用一李德裕,遂成其功烈。然其奋然除去浮图之法甚锐,而躬受道家之箓,服药以求长年。以此见其非明智之不惑者,特好恶有不同尔。

武宗使用李德裕成就其功,然而他却发起灭佛运动,信奉道教,祈求服药以获长生,由此可见他并不是明智而不受蛊惑之人,只是好恶有所不同罢了。

由于武宗一直没有册立太子,宦官们拥立了武宗的叔叔李忱即位,是为唐宣宗,时年37岁。

宣宗登基之后,为夺回朝政大权,将李德裕罢相,并召回牛党领袖牛僧孺和李宗闵等人。

可惜李宗闵还未出发就病死了,终年64岁。

牛僧孺回京一年后去世,终年68岁。

09白敏中陷害

当初武宗听说白居易很有名望,打算任命他为宰相。

但李德裕却忌恨白居易当年宪宗朝时,支持牛僧孺和李宗闵。

参考:白居易一生宦海浮沉,却选择了最好的归宿,你是否也会感同身受?

因此进言武宗说:

“白居易年老多病,恐不堪朝廷重任,其从弟白敏中的学问不低于他,可加以任用。”

白敏中因此升任翰林学士。

l宣宗登基后,李德裕失势,白敏中却落井下石,趁机诬陷排挤李德裕。

李德裕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崖州担任司户参军。

为此,后世认为白敏中也是牛党。

其实是哪个党并不重要,“牛李党争”的本质是权力之争,而权力背后则是个人私利。

大中三年(年),李德裕在崖州(今海南三亚)病逝,终年63岁。

至此,随着牛李两党领袖先后去世,近40年的牛李党争也逐渐落下帷幕。

10历史评价

《旧唐书》称赞李德裕在文学方面,可与严忌,司马相如相比,而在政治方面,足以让萧何,曹参自愧不如。

同时,也指出了他的不足,沉迷旧怨,无法释怀,做不到以德报怨,与小人争斗,最终被贬,令人伤心。

才则才矣,语道则难。

李德裕确实有才华,但在修养和处世上还有所欠缺。

《新唐书》更是对李德裕参与党争,表示非常遗憾。

宁明有未哲欤?不然,功烈光明,佐武中兴,与姚、宋等矣。

难道是他不够明智,还是缺乏远见?否则,他可以象姚崇,宋璟一样,辅佐武宗,创大唐的中兴伟业。

然而,当时的唐朝早已积重难返,宦官专权,藩镇叛乱,外族入侵,皇权衰落。

就是没有党争,李德裕也难以在这历史的洪流中独善其身。

即使这样,李德裕仅花了五年时间,就让大唐再度中兴,可谓前无来者后无古人。

也为之后唐宣宗的“大中之治”奠定了基础。

同一时期的李商隐在为李德裕的《会昌一品集》作序时,更是赞誉李德裕为“万古之良相,一代之高士”。

只可惜,自他以后,唐朝再无良相。

#深度好文计划#

以史为据,讲述背后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92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