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刘备皆得而没能如

飞鱼说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卖草鞋为生的刘备总想着干点什么。毕竟自己姓刘,这本是刘家的江山,奈何大权旁落,连汉献帝刘协都成为了别人手中挥舞的旗帜,他一个远得不能再远的旁系皇亲,又能怎么办呢?每每想到这里,刘备就暗自叹息,幻想着哪一天可以成为第二个刘秀。如果想象能够成真,或许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忧心忡忡的人了,所以有想法是好的,但最为关键的是付诸行动。好在,刘备就是一个有想法并且敢于做的人,当刘备15岁时,刘备就不和母亲一起卖草鞋了,而是外出学知识去了。可是刘备却不爱学习,整日里就像一个闷葫芦,也不爱说话,但他却喜欢结交豪杰,后来爆发了黄巾军起义,刘备得以召集了一批人参加了平叛,还立下了些许功劳当了县尉,而关羽、张飞两人也就在这时候和刘备成为了兄弟。当然史书中,并没有桃园三结义这一出,对于他们的关系,仅仅一句话便带过了:先主(刘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正是因为这句话,让罗贯中虚构出了桃园结义的情节,成为了后世中的美谈,以至于现在人如果要结拜,还得先拜拜关二爷。身在乱世,刘备一腔恢复汉室的热血,但仅仅只有关羽、张飞这两人是不够,于是招募人才也成为了刘备日思夜想的话题,而刘备也有本事,相继笼络了不少人才,卧龙凤雏皆在其中。正所谓: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为何刘备两人皆得却没能如愿呢,司马徽却表示:怪我咯?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看。司马徽:识时务者为俊杰,卧龙凤雏皆为大才司马徽,东汉末年的隐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江湖人送外号水镜先生,在当时司马徽的名气很大,由于对经学研究颇深,导致了司马徽看人极准,不过他却并不以出仕为目的,所以当时的名士都愿意和司马徽交往。远在两千里之外的庞统听闻了江湖上有这么一号人物,不辞万里前去拜访,两人一见如故,谈天说地不分昼夜,经过交谈司马徽也知晓庞统这人当真是有才,于是就给他戴上了“南州名士之首”的帽子,自此之后凤雏的名号也渐渐地打响了。后来刘表去拜访司马徽,想让他推荐几个人才,可是司马徽却闭口不提,因为他知道刘表心胸狭隘,会加害有才之士,正如《世说新语》中记载:知刘表性暗,必害善人。好在刘备不是刘表,刘备找到司马徽时,司马徽也没有含糊,直接说出了: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襄阳记》刘备:找呀找呀找朋友,关张不够,龙凤来凑刘备自身才能并不高,好在他会用人,也听人劝,虽然他有了关羽和张飞两位猛将,但出谋划策方面的人却极其缺乏,所以当他听闻卧龙凤雏的名号之后,自然是急不可耐,想想也是,谁不希望能在乱世成就一番伟业呢。于是乎,就发生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得到了诸葛亮的法力加成,这个创业小团队,算是成了,刘备集团也开始在风云突变的东汉末年争抢地盘。得到了卧龙,刘备信心满满,不过更让他信心爆棚的是,凤雏庞统也被他给收入了麾下,在刘备占据荆州的时候,庞统担任耒阳县令,但是在任期间不理县务,被免了官。刘备似乎早已经忘了司马徽的话,并不想重用庞统,后来还是东吴的鲁肃写信给刘备,告诉刘备庞统不是百里之才,而诸葛亮也说庞统有大才,有了这两人的举荐,刘备决定会一会这个庞统。经过一番交流过后,刘备对庞统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亲密程度就比诸葛亮低一点点,后来又把庞统也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和诸葛亮平起平坐,正如《三国志》记载:先主见与善谈,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曹操:咋地,得了卧龙凤雏就想安天下,天真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刘备一不小心却收复了俩,按照这种说法,刘备怎么着都能安天下,可是最终的结局是刘备只得到了天下三分中最小的蜀地。那么为何刘备安不了天下呢,其实这句话并没有依据,出处也是不能作为史料参考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这句话还有后半句,即:子初孝直若死一人,则汉室难兴。子初是指刘巴,是蜀汉掌管财政的名臣,与诸葛亮一起制定了相关治国法律,孝直是指法正是蜀汉谋臣汉中大战的总策划,可以说是蜀汉政权军事总参谋,可是这两人去世的都比较早。所以在罗贯中看来,诸葛亮和庞统两人得到一个就行,但刘巴和法正完蛋一个,汉室复兴就没有希望了,当然,这只是罗贯中的看法。刘备想要安天下,就必须先搬到曹操的曹魏政权,刘备其实很难做到,如果说刘备身边的人才多,那么曹操身边的人才更多,荀彧、郭嘉、程昱、贾诩等人随便挑出来一个,智谋都不低,张辽、乐进、于禁、、徐晃等人随便挑出来一个,都以一挡百。曹魏的人口数量,土地面积也都在蜀汉之上,再加上曹操本身文治武功又比刘备高出不少,所以曹魏在综合国力上比蜀汉强了不止一个档次,刘备想要安天下,谈何容易?此外,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人才,其实也是因为他实现和庞统有旧交,即便是庞统才能不高,出于私心,他也会向刘备推荐,可惜的是,庞统并没有为刘备出力多少,便在进围雒县率众攻城时,不幸中流矢而亡,时年36岁。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刘备皆得而没能如愿,司马徽看人极准,但并不能预知未来,所以刘备能不能安天下,他也就随口一说,确切地说是,罗灌水就这么随手一写罢了。对此,您认同吗?参考文献:《三国志》、《襄阳记》、《世说新语》等。(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92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