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仲夏,理县杂谷脑河岸郁郁葱葱,树树樱桃诱人,半脊峰雪山下,杜鹃花开遍山间。在毕棚沟红叶山庄精品民宿内,从成都来度假的黄波等6家人,正围坐着吃烧烤。“我们家过去开农家乐,价格便宜,一晚上才80元,可生意并不怎么好。现在新修9间精品民宿,每间房都有不同的风格和主题,客房价格提上去了,反而供不应求。”红叶山庄精品民宿老板赵军告诉笔者,除了经营住宿,他还会带游客上山徒步、采摘野菜,教客人跳锅庄、唱山歌。游客玩得更开心,自己收益也更多了。赵军家的民宿是受益于理县全域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前,“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正在理县如火如荼地推进。该县坚持“生态为基,多业齐兴”的旅游发展思路,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推动“全域、全时、立体、多元”的全域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年,理县全年接待游客.9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0.67亿元,旅游总收入位居全州第一。特色差异化发展,全域全时旅游热理县,一个4万多人口的小县城,境内没有5A级旅游景区,争创“天府旅游名县”的底气何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丰富旅游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具藏羌特色的民族风情,正是我们争创的底气所在。”理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天府旅游名县之于理县,不仅仅是旅游的独行,而是全域旅游的富民手段、是经济转型的引擎、是自我发展的革新能力。理县正举全县之力、聚全县之智争创天府旅游名县,同时丰富的旅游资源正在加快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在旅游布局上,理县坚持“全域化布局、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依托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将全县旅游产业划分为东部羌文化体验和休闲旅游、南部产城相融和品牌旅游、西部红叶温泉和冰雪娱乐、北部户外运动和体旅融合“四大示范片区”。同时,成立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每年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万元,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强化片区龙头景区景点带动。目前,全县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孕育了“三千里江山、三千里红叶”的米亚罗、“四季山水、山水世界”的毕棚沟、“东方阿尔卑斯”的孟屯河谷、“西川第一汤”的古尔沟、邛崃山脉面积和冰量最大的“甲司口冰川”等高品位景观,建成桃坪羌寨、甘堡藏寨、鹧鸪山自然公园等4A级旅游景区,推进了县域旅游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经过竭力发展,目前理县“春观花、夏避暑、秋赏红叶、冬玩冰雪、体验藏羌风情”的全域全时旅游态势已基本形成,构建起了“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四季同热”的旅游格局。“理县的旅游业态非常丰富,不只是年轻人,老人和小孩来了都有耍的。”在成都定居已20多年的游客陈先生说,在理县既能住寨子看红叶,又能泡温泉玩冰雪,还可以徒步,上山采摘野菜,旅游体验很安逸。“特别是汶马高速公路分段试通车后,从成都到理县一路高速,非常方便快捷。”乡民“反流”,日子红火有奔头家住理县朴头镇庄房村的黄英,在毕棚沟某酒店从事了1年的服务工作。服务行业所要求的热情、礼貌,在这位中年农村妇女的接人待物中得到了体现。早年前,黄英原本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一家三口,日子过得其乐融融。然而,作为家里经济支柱的丈夫的突然离世,她和孩子生活陷入困顿。由于没有文化,没有工作经验,黄英只能选择到理县周边的酒店做一些洗碗端菜打扫卫生的体力活,每月仅靠着元的工资作为家用。随着地方政策的激励和政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大批民间资本涌入进来,理县毕棚沟等景区资源优势开始凸显,大批酒店在景区所在地朴头镇庄房村落成。这对黄英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年6月,她辞掉原来的工作,凭借原来在酒店多年从事的经验,回到理县毕棚沟景区,在遇见酒店干上了自己的“老本行”。就近就业能够照顾家庭,收入也有所提升,家里经济条件有了改善,她还组建了新的家庭。黄英最能感受到旅游产业发展带给自己的实惠。她说,现在每个月挣到的多元工资,不仅让家里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还让自己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随着理县旅游产业的蓬勃兴起,当地群众从事旅游产业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比例已经达到了80%以上,年收入也从最初的几千元上升到了两万多元。”朴头镇镇长余昆说。拓宽销路,旅游富民增收有保障顺应理县全域旅游发展的大好形势,当地群众也逐渐改变了传统农作物种植,因地制宜地搞起了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种植。在当地群众眼里,这些经济作物已经成为了增收致富的“法宝”。庄房村村民李晓奈家种植了大量的甜樱桃,以前每年他家靠卖樱桃能够收入几万元,日子红红火火。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到毕棚沟景区旅游的游客减少。眼看甜樱桃快成熟了,李晓奈心里开始为樱桃的销售担心。景区附近酒店的负责人在村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7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