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至茂县Z5段施工图设计开题报告

一、选题目的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东邻广元市的青川县、剑阁县和南充市的南部县、西充县;南接遂宁市的射洪县、大英县;西界德阳市的罗江县、中江县、绵竹县;西北与阿坝羌族自治州和甘肃省的文县接壤。面积:.45平方公里,占四川省土地面积4.2%。其中绵阳市区面积90平方公里。全市按地貌主要类型:山区占61%,丘陵区占20.4%,平坝区占18.6%。

绵阳市区平均海拔米。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45′~°43′,北纬30°42′~33°03′。东邻广元市的青川县、剑阁县和南充市的南部县、西充县;南接遂宁市的射洪县、大英县;西界德阳市的罗江县、中江县、绵竹县;西北与阿坝羌族自治州和甘肃省的文县接壤。受地貌影响,绵阳市境降水丰沛,径流量大,江河纵横,水系发达。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及溪沟余条。所有河流、溪沟都分别注入嘉陵江支流涪江、白龙江与西河,全属嘉陵江水系。

涪江是嘉陵江右岸的最大支流,也是市境最主要的河流,它在市境的流域面积占全市幅员面积的97.2%,涪江发源于松潘县雪宝顶,贯穿于绵阳市遂宁市至重庆市合川注入嘉陵江,全长km,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在绵阳市境内长约km,流域面积约平方公里,流域地形西北部高、东南较低,南北地势高差达.8米。涪江对市境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经济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涪江支流较多,市境内的主要一级支流有涪江右岸的平通河、通口河(湔江)、安昌河、凯江;涪江左岸有火溪河、芙蓉溪、梓江等,构成不对称的羽状水系。上游地处高山峡谷,植被较好、暴雨洪水汇流时间短,具有典型的山溪性河流暴涨暴落的特点。市境多发洪灾,洪灾的区域分布以安昌江和涪江上游出现的频率最高,特别是涪江右岸及以西沿龙门山前缘一线的北川、安县、江油最为频繁。

茂县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向川西平原过渡地带,四周与北川、安县、绵竹、什邡、彭州、汶川、理县、松潘9县相邻。南北宽94.8公里,东西长.5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1°24′~32°17′、东经°56′~°10′。区内高山林立,河流深切。地表为西北高、东南低,地貌以高山峡谷地带为主。县境山峰多在海拔4,m左右,相对高度在1,~2,m左右,西部最高峰万年雪峰海拔米,只在东部土门地区,山势、谷坡较为低缓,相对高度一般在m左右,土门河下游谷低,海拔仅m,是县内最低点。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地处龙门山地震带,是全国地震活跃地区之一。岷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境。黑水河、赤不苏河、松坪河分别在大小两河口和叠溪镇汇入岷江。土门河从西向东纵贯土门全区,汇入涪江水系。

由于“5.12”地震,此路大部分被毁坏而且这条路对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绵阳至茂县二级公路的修建,将加强绵阳与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县间的关系,并能带动沿线村镇的经济和农业发展,有助于把本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山岭地区地形复杂)路基断面形式很多。地震主要对以路堑、半填半

挖和挡土墙造成影响。路堑边坡的滑坡与崩塌在0度烈度区一般比较轻微)在10度烈度区比较严重对岩质边坡主要震害类型是崩塌)对松散堆积层边坡则多崩塌性滑坡’崩塌常常发生在裂隙发育(岩体破碎的高边坡路段)崩塌性滑坡则多与存在软质岩石、地下水活、动构造软弱面等有关;半填半挖的上塌与下陷上塌是指挖方边坡的滑坡与崩塌其情况与路堑边坡类似下陷是指填方部分的开裂与沉陷)此种震害比较普遍而且严重;由于填方与挖方路基的密实度不一致、基地软硬不一致、故地震时易沿填挖交界面出现裂缝和坍滑;挡土墙的震害挡土墙等抵抗土压力的建筑物,地震时由于地基承载力降低)土压力增大)所遭受的震害比较多,尤其是软土地基上的挡土墙(特别高的挡土墙)干砌片石挡土墙等遭受震害的实例较多。

对于目前公路上大量使用的各种石砌挡土墙主要的震害类型有砌缝开裂(墙体变形与墙体倾倒前两者主要见于度烈度区)后者主要见于14度烈度区砌缝开裂是常见的震害)主要与地震时地基的不均匀沉陷和砂浆强度不够有关墙体的膨胀变形主要与地震时墙背的土压力增大有关,墙体倒塌可能与地基软弱,地震力强,土压力增大等因素有关。本设计在地震区修建,目前的意义在于疏通道路,让灾区能更快捷的与外面取得联系。其次,在这次地震中有不少的道路都被震坏,给救援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此,在这次的设计中都考虑到了地震的影响,这也为以后在地震区修建道路提供了参考。

三、研究重点

(一)路线(>3km)

 1.公路等级及其主要技术标准的论证与确定;

2.路线方案的比选;

3.路线平面设计;

4.路线纵断面设计。

(二)路基路面

1.路基横断面设计;

2.路基超高加宽设计;

3.确定沿线路基取土、弃土位置;

4.计算土石方数量并进行调配;

5.确定防护工程的位置、结构类型及尺寸;

6.路面结构及材料组成设计;

7.确定路基路面排水系统的位置、结构类型及尺寸。

(三)桥梁、涵洞、隧道及路线交叉

1.确定大中桥的位置、孔数及跨径、结构类型;

2.确定小桥、涵洞等的类型、位置、孔数、跨径及各部尺寸;

3.确定隧道位置;

4.确定路线交叉位置、形式、结构类型。

(四)其他

1.确定沿线设施各项工程的位置;

2.确定环境保护的内容、措施及方案;

3.确定占用土地、拆迁建筑物及电力、电讯等设施的数量;

4.计算工程数量。

四、主要参考文献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

(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

(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

(5)《公路桥涵通用设计规范》(JTGD60-)

(6)《道路勘测设计》,第二版,张维全、李松青、周亦唐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

(7)《路基路面工程》,第二版,何兆益、杨锡武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4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