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林伯渠舍情取义为革命,戎马一生终不悔

酒渣鼻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7/8598835.html

年1月至年3月,中共党中央驻于延安时,中央领导和全体机关干部,将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五位老同志尊称为“延安五老”。

“延安五老”均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参加革命的老党员,早在年中央苏区根据地时,他们就担任了党和苏区政府的领导工作。年10月,除了吴玉章同志被党派到国外工作外,其余四位均参加了长征。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他们五位继续担任了党和边区政府的重要职务。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虽雪鬓霜鬟,仍以朝气蓬勃的姿态投入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之中。

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的是“延安五老”之一的林伯渠。

我惭祖逖着先鞭,视息人间六十年;

不惯装腔作样子,相从奋斗攒时贤。

握筹愧乏治平策,励志惟存马列篇;

战胜层冰与烈日,春风送暖入乌延。

这首诗的作者就是一生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楷模——林伯渠。

林伯渠年3月20日出生于湖南省临澧县修梅镇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从16岁立志“教育救国”考入湖南西路师范学校起,林伯渠一生抱定“去天下之私,兴天下之利”的信念,积极投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既是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总是朝着进步的方向走,在危难的关头,总是和广大人民站在一起。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得到了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由衷的敬仰和爱戴。

今天,我们一起回到年10月,去看看林伯渠的长征路。

年10月,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主力撤离了中央苏区,开始向湘西转移。中央离开苏区时,决定项英、何叔衡、瞿秋白、陈毅、邓子恢等人留下坚持斗争,林伯渠随军出发。

年10月11日,中革军委发布长征命令,红一方面军主力和中央、军委机关共8万多人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林伯渠被编在中央纵队,又名“红章”纵队。当时中央机关和后勤部门都被编在这个纵队,共有1万多人。

在长征的过程中,林伯渠还担负着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和总供给部部长的职务,做了大量的后勤工作。他经常是每到一地,就召开会议、找人商谈,研究部署筹集与分配粮款的问题。

11月,中央红军先后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后进入湘桂边境的越城岭山区。这里山高路陡,桂系军阀胁迫老百姓坚壁清野,不但行军日益艰难,部队的供给也越来越困难。为了保证部队的供应,有时林伯渠还要带领战士和干部去打土豪。

由于这一带多是苗族、壮族居住的地区,在没收和征集粮食的工作中,林伯渠十分重视党的民族政策。他经常教育战士和干部:“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我们是保卫劳动群众和少数民族的,只能打土豪,不能伤害劳动群众和少数民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一次,他和部属一起去筹粮,那个地方的老百姓因受国民党反动派的宣传,把粮食藏起来,人都跑光了。他们走了好几个村庄,才在一户人家草席下面的坑里,发现了斤玉米。同志们正要往口袋里装,林伯渠却强调要弄清物主是谁。他说:如果是地主,我们按政策没收,将没收委员会的告示放在此地;如果是一般老百姓,则要按市价收买,并留言我们是红军,是帮助穷人打土豪、分田地的。后来,经过调查分析,认定物主是一户中农,大家按林伯渠的指示,把信和钱压在坑边,才将粮食背走。

年1月初,中央红军渡过乌江,占领遵义,在这里得到暂时喘息的时间。这里物资比较丰富,红军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休整补充,但这时林伯渠的工作却更加繁忙了。进入遵义城的第二天,他就派总供给部杨志诚随红一军团前往桐梓,协助红一军团从事没收与征发工作,购买布匹、洋油、药品与通信器材等。这时中革军委规定,各部队按规定的地区筹集到的粮食、现款和物资,除粮食留够自己部队一个月的食用以外,其他都要上报“没委”统一处置。当时“总没委”和总供给部,依靠各部队和地方工作团将各种物资、现款收集起来,然后再将布匹赶制成衣服、绑腿,按照新制定的供应标准,将各种物资和一些现款分到有关单位。这个工作量是很大的。

遵义是贵州省的第二大城市,它附近的桐梓等县城的商业也比较发达。林伯渠在进行没收和征发的工作中,按照中革军委和总政治部的指示,十分注意保护工商业和争取中间势力的政策。他不止一次地强调:对城市的没收征发工作,一定要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不要乱贴“空条子”;凡没收征发的事,均须经过没收机关的审查与批准;向商人筹款一定要极端审慎,没有明显证明其进行反革命活动的商店,不能没收;对于商人兼地主的,只没收其地主部分的财产,不没收其商店。如果不没收其部分财产、采用罚款更有利时,其部分财产也可以暂时不没收。对于反动统治下的保甲长及在反动机关任职的普通分子,应根据其阶级成分及群众对他痛恨的程度,而决定是否没收;不能一般地认为凡是保甲长便是反革命,而立即没收其财产。

就这样,林伯渠在长征途中一直担负着部队的筹粮和后勤工作,不但保障了几万红军指战员的吃饭问题,也确保了红军长征行动的顺利进行,为长征的胜利打下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6月29日,中革军委决定由总参谋长刘伯承、代理总政治部主任李富春和后勤方面总负责人林伯渠组成慰问团,前往红四方面军总部驻地进行慰问。

当时,红四方面军的部队大部分驻在岷江以西的理县、汶川(威州)一带。6月30日,林伯渠等人离开两河口,经过3天的行程,翻过虹桥雪山,于7月3日到达杂谷脑(即今之理县)。因红四方面军后勤机关和中共川陕省委均驻在此地,慰问团遂决定林伯渠留下慰问这里的部队,并了解有关后勤方面的情况。

林伯渠在杂谷脑慰问过程中,通过和红四方面军的供给部、兵站部、财委、粮秣处、军需处、红九军供给部和中共川陕省委的多方面接触,详细地了解了红四方面军的组织、人员编制、所存现款物资与粮食情况,还协助他们进一步制定了筹粮计划。

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毛儿盖会议,决定红军分左、右路两军北上,以便占领洮河流域,并依据这个地区向东进攻,同陕甘边苏区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及通南巴游击区红军配合,“取得甘陕之广大地区”,“造成巩固的苏区根据地”,“形成在中国西北部以及全国的革命运动的领导核心”。第二天,右路军开始分批过草地。林伯渠是第二批和中共中央、右路军司令部、军委纵队及红军大学一起过草地的。在过草地时,林伯渠还是不忘工作,时刻关心和照管着同志们的安全与红军的辎重。走出草地后,他不顾连日行军的疲劳,立即开始了紧张的筹粮工作。

年9月27日,部队进到通渭县榜罗镇时,由于在这里中央从国民党的报纸上得知陕北还有一块相当大的苏区和红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又举行会议,决定“在陕北保卫与扩大苏区”,“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随后,红军向陇东高原前进,越过六盘山,于10月19日抵达陕北吴旗镇,与陕北苏区第一路游击队胜利会师。

林伯渠是10月20日到达吴旗镇的,住镇前黄地沟台。经过饱尝无根据地之苦以后,他看到这里又有了根据地,有红军和群众的欢迎,像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一样,心情无比激动;特别是10月25日当他在团以上的干部会议上,听到毛泽东在报告中讲“目前革命形势已到拂晓”,今后党的任务就是要以陕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心领导全国革命之后,更是兴奋不已。他回顾一年来长途跋涉,越过无数雄关险道,瞻望未来,感到革命前途无限坦荡,遂写下了纪念长征的历史诗篇——《初抵吴旗镇》:

一年胜利达吴旗,陕北风光慰所思;

大好河山耐实践,不倦鞍马证心期。

坚持遵义无穷力,鼓励同仁绝妙诗;

迈步前进爱日永,阳关坦荡已无歧。

本篇图、文摘编自《亲历长征》、百度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2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