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羌饼”两字,心里没底:究竟写对了呢,还是写了别字?
小菜场里,“墨鱼”常常错写成“目鱼”。顾客长期被潜移默化,认定“目鱼”才是正确写法,以致上馆子时竟然指名道姓要“目鱼大烤”,而视“墨鱼大烤”为别字。
但目鱼毕竟还有个准信儿,羌饼究竟该怎样写,至少我是不清楚的。
我推断许多人很想知道“羌饼”为什么用“羌”字,但他们从来没有得到教科书式的答案。
有人说,羌饼是羌族人的食品。
羌,《说文》:“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西戎,上古在今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一个部落。作为少数民族,远的不说,近百年来,羌族人主要集聚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等县及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一带。假设我们确定羌饼源自羌族同胞之手,那首先受到辐射的大城市应该是成都。为此,我专门询问过长居成都的朋友,答复是,没听说有羌饼一说。
想想也不对劲:最有可能生根开花结果的地方竟留不住,它飞越好几个省,突然空降到了江南!
又有人说,羌饼是回族同胞的食品。
既然是回族同胞喜爱的小吃,为何要冠以羌族的名头?另外,持这一主张的人是否应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切实判断,或者进一步考察:回族小吃“十大经典”乃至“二十大经典”中“羌饼”的地位。我估计找不到的可能性为大。
肯定还有不少聪明人会去找一个与“羌”读音相近的字,试图建立起某种联系来破解“羌饼”之谜,“羌”的同音字——炝,就成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3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