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让子弹飞》让世人记知晓了开平碉楼,一部《杀生》让大家记住了桃坪羌寨。桃坪羌寨位于理县杂谷脑河畔桃坪镇,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尚有人居住的碉楼与民居融为一体建筑群,享有天然空调美名。其完善的地下水网、四通八达的通道和碉楼合一的迷宫式建筑艺术,被中外学者誉为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神性的东方古堡。
很是惭愧并没有专门去观赏寨子,是之前到毕棚沟途径理县,去寨子里游逛了一圈。桃坪羌寨坐落于岷江上游的支流——杂谷脑河畔,依山傍水而建。羌族建筑,就近取材,利用附近山上的土、石等资源,先在选择好的地面上掘成方形的深一米至两米左右的沟,在沟内选用大块的石片砌成基脚。宽约三尺,再用调好的黄泥作浆,胶合片石。石墙自下而上逐渐见薄,逐层收小,石墙重心略偏向室内,形成向心力,相互挤压而得以牢固、安定。屋顶结构层次由下至上分别是主梁、掾子、劈柴层、竹竿、黄刺、棕耙,集数学、几何、力学为一体,颇具民族特色,显示了羌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在历史上曾经的辉煌。
碉楼是整个寨子的标志性建筑,仅存两座,一座是陈仕明家的住宅,另一座雄踞在寨子对面的河岸上。碉楼分为9层,高30米左右,各层四方开有射击窗口,顶楼的钟孔是作为传递消息用的。有的碉楼外墙四周还用木料挑出一个环形的平台,用于战时瞭望,上面还用木板加盖屋顶,遮避雨雪。
堡内的地下供水系统也是独一无二的,从高山上引来的泉水,经暗沟流至每家每户的地底,上盖石板和土,一定距离间留有活动石板,揭开即可取水,还是“天然空调”。这些水渠方便、保密,不仅可以调节室内温度,还为战时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是避免敌人断水和逃生的暗道。
寨屋并连相通,外墙用卵石、片石相混建构,斑驳有致。寨中巷道纵横,有的寨房建有低矮的围墙,保留了远古羌人居“穹庐”的习惯。民居内房间宽阔、梁柱纵横,一般二至三层,上面作为住房,下面设牛羊圈舍或堆放农具,屋内房顶常垒有一“小塔”,供奉羌人的白石神(一块卵状白色石头)。
羌族歌舞是桃坪羌寨的主要特色。到桃坪羌寨不看羌族歌舞,实属一大遗憾之事。羌族人民能歌善舞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他们以歌声伴随自己的劳动,用舞蹈表现自己的生活,逐渐形成了热情奔放的艺术风格。其中羌族沙朗舞(即类似藏族锅庄,而比其更灵动美观的羌族舞蹈)是最为活跃、奔放的艺术形式,男女老幼均可参与。几十个人、上百个人高歌劲舞,气氛非常热烈。夜幕降临,篝火熊熊,羌家人围着咂酒、载歌载舞,往往是“一夜羌歌舞婆娑,不知红日已瞳瞳”。
羌绣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瑰宝,同样也是桃坪姑娘的拿手绝活。由于羌族姑娘从小就喜欢学习刺绣,从而学成了精于手工的传统技艺。到了出嫁的时候,姑娘们一定要尽其所能绣出几件最好的嫁衣,最好的云云鞋和最好的鞋垫。羌绣能历经一千多年历史而传承至今,而且精美绝伦,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和收藏品,所以倒不妨购置一两件加以收藏。
新寨就是类似于一条小吃街,不用门票,但老宅子是要收取门票的。电影《杀生》所拍摄的那间屋子仍在,很多人到里面参观,感觉还不错。有一座九层高的屋子,爬上去最高的那间,站在最高处,可以环视寨子全景,好不惬意。
羌族好客,如果有幸到羌家作客,热情好客的主人会给你端来香味朴鼻的羌家腊猪肉、香锗腿和柳沟肉,还有山龙须、蕨菜、刺隆包等山野菜,羌家姑娘也会为你敬上醇香的青稞酒,绝对会是一次难忘的做客记忆,悄咪咪告诉你们,那种自家酿的青稞酒真的是太好喝了吧,神仙味道。
远处的大宝雪山高耸入云,寨前的杂谷脑河奔腾流淌。浓缩了羌族千年历史的桃坪羌寨,至今还保留着传统的羌民生活习惯,从院内、小路上戏耍的儿童,到门前穿著民族服饰,观看游客的老者;从正在绣花的羌女,到几个聚集在一起喝着青稞酒的羌汉。如果你恰好喜欢,也恰好有时间,就去寨子里走走吧,去体会体会那种古朴,那种深邃,那种古老感与现代感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