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肘山仙人湖孔明寨会理古城长江系

美丽的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www.bdf999.org/

引言—名字由来

西汉置会无县,属越嶲郡。南朝齐县废。唐上元二年(年)改置会川县,属嶲州。天宝末入于南诏,置会川都督府。宋为大理国会川府。清康熙二十九年(年)于今会东县地置会理州。雍正六年(年)省会川卫,移会理州来治,属宁远府。年废州为会理县。据《元史·地理志》载:会川路“其地当征蛮之要冲,诸酋听会之所,故名”。

会理市今隶属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长江图

长江成对勾形,沿会理南部蜿蜒流过,尘河在会理汇入长江干流。

龙肘山

龙肘山位于四川省会理县城西北的龙泉乡境内,山脉源于螺髻山,位于会理城北15公里,又名玉墟山,海拔.7米。因山势蜿蜒,主峰顶如神龙昂首,两侧峰耸立似巨龙运肘,故而得名。

龙肘山属于螺髻山支脉,是县境内第三高峰,山势险峻雄奇,自然风光更是美不胜收,从明、清两代到近代的史志典籍中有很多记载。龙肘山的巉崖险峰、山溪流泉、茂林幽篁、古树奇花、烟霞雾雪、鸣禽走兽等幻境奇观早已脍炙人口,旧志书曾先后将“玉屏朝霞”和“玉墟春帐”列入会理“八景”。

现留存于史籍中咏赞龙肘山自然风光的古人诗赋,即有明代会理文人杨玉所撰的《玉墟春帐》,明贡生、云南按察司经历邓仪所撰的《游玉墟山》,清乾隆举人、《会理州志》编修严尔譓所撰的《玉墟赋》等。又据《四川通志》载:龙肘山峰“巍峨万仞,四时积雪,宛如玉屏”。

仙人湖

仙人湖始建于年,距会理县城7.5公里,有公路直达。面积约0.84平方公里。四周群山环抱,以山脊为界,总面积共7.83平方公里。湖光山色,美景如画。湖边有白鹳、白鹭、野鸭等水禽栖息,时而在湖面上空展翅翱翔,时而在湖岸树稍傲然兀立。

飞燕掠水,翠鸟猎鱼,自然生态环境令人赏心悦目。西北五里处有"仙人洞",早已载入清代州志,洞高约3米,宽约4米,深不可测,现能通行的深度约米,洞中有泉,长流不竭,清洌爽口。湖心有仙人岛因湖得名,面积约1.6万平方米。

孔明寨

孔明寨是古时从蜀出川入滇的重要交通要隘,古代的南方丝绸之路古驿道经过这里,今天的国道从村里穿过。孔明寨南北多是峡谷地带,地势较为开阔,到了孔明寨却变成一个窄窄的峡谷,孔明寨就在峡谷中的山坡上。因为此地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所以这里过去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年诸葛亮南征据说就与此地有关。

据《会理州志》载:“在州北八十里,是诸葛亮南征时设置的营寨,至今其名犹存。”孔明寨北十多公里的摩挲营,当时是摩挲人聚居地,据传也是诸葛亮扎营处。摩挲人受孟获挑唆,也跟随反叛。

会理古城

会理古城位于凉山州南部,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40多万人,是座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现为历史文化名城。

县城四面环山,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素有"小春城"之美称,是全县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距西昌市公里。

会理县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置县,至今已有年的历史,县城为四川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现存会理古城建于明初,迄今已有余年历史,有保存完好的元至明代建筑1处,清代建筑7处,其中会理县城北门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会理古城保护与开发面积1.02平方公里,按照“修旧如旧、保持原貌,体现特色、提升品位”的原则,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进行;古城建筑为明清风格,同时充分体现会理所独有的川滇文化特征。

会理古城主要景点有:钟鼓楼,在城内十字大街,建于清雍正12年,总高22米。钟鼓楼雕梁画栋,朱柱挺拔,镂空雕花,做工精细,造型优美,十分壮观。

金江书院

会理“金江书院”,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理县城,现会理县第一中学内。近数百年川、滇文化交流融合,郡、府治均曾以此为治所,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风貌。会理古城街巷仍然保持着古老的布局,会理“金江书院”,是檀香青烟缭绕的学府,为会理古老文明薰上了浓厚的书香气。

肇始于清朝乾隆年间的“金江书院”,是攀西地区办学历史悠久的学府之一,有近百年的文化历史底蕴。会理历代的嫡贬流徙的犯官罪人、文人墨客游经会理,都深深地被这方水土和翰墨情缘感动折服,他们与本地的治学之士们弦歌互答,诗书唱和,和会理的习书丹青交流心得,传授技艺,并留下了许多的墨宝流传后世。

现今仍然留存的元泉观“元泉通脉”石碑,西来寺的“乱竹堆成世界,把茅盖住虚空”的木刻对联,山西籍嘉庆进士,会理金江书院讲席万永福书写的“金江书院”大匾,咸丰八年湖北籍会理知州程廷杓为三绛考棚题写的“荟英堂”大匾,同期文生彭尚贤书写的“高阳遗泽”大匾,同治初年会理知州邓仁垣在金江书院芸香楼题的“鹿洞天然”石碑,同治初年会理籍翰林廖坤培题写的“玉贞观碑序”,这些历史文化经典,与古老的金江书院相辉相映,证明了这块土地上的诗书门第与历史辉煌。

古白塔

会理古白塔,因塔身为白色而得名,当地又称文塔。白塔座落在会理县城关镇东南部的南阁乡文峰山巅,为会理县8景之一。距县城5千米。会理古白塔始建年限无考,有关史料只记载于清道光21年(公元年)重修。该塔建筑面积68.89平方米,共9级4面,高31.8米。空腔。底层北面有拱门,经此可进入塔内。

拱门右侧石棂上刻有1副对联的上联,书有文峰峭凌云一径登峰造极,下联无存。第3、4级内有大理石浮雕如来佛和4大天王像。第5、6级有小圆窗。会理古白塔座落处白塔山,形如一艘木船,山上树木葱郁,林中还有民间自筹资金建造的庙宇群,是会理人休闲游乐的好去处。

非遗文化—彝族蹢脚舞

彝族蹢脚舞分布于会理县小黑箐乡、关河乡、金雨乡、绿水乡、太平镇等地彝区。会理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正南端,处于攀西资源开发区腹心,西连攀枝花,南隔金沙江与云南的禄劝、武定相望,北邻德昌县,东接会东、宁南两县。

彝族蹢脚舞与流传于滇西北一带的“打歌”“跌脚”“左脚舞”为同种,“蹢脚”的历史相当久远,明清时云南、四川的地方志中多有记载。如:“一人吹芦笙为引,男女牵手,周旋跳舞,歌笑以为乐。”(《正德云南志》)

“末些蛮,在大理北,与土蕃接界,邻金沙江……男女动百数,多执其手,国旋歌舞以为乐。”(《云南志略》)清代云南巍山文龙亭壁画绘有彝族“打歌”图。会理彝族大多在明清时由贵州、云南移入,其民风民俗与毗邻云南的相仿。蹢脚舞也应在明清时代传入。

地方美食—油鸡枞

油鸡枞是会理的风味食品。以鸡枞为原料,与植物油、香辛料合炼而成,耐贮藏。油鸡枞不但可以作为酒佐饭菜点,其味甜、香、麻辣具备,又是好调料。

在记述云南风物特产的《滇南心语》、《永昌府志》等书中,还提到与油鸡枞齐名的鸡枞油,二者制作方法虽不同,但在调味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法是将鲜蘑菇用盐腌制,蒸熟之后,经存放,上面析出一层液体,收集起来,即成鸡枞油;或连液体蒸干,则为鸡枞酱,可代替酱豉,被称为滇中珍品。

地方小吃—鸡火丝饵块

会理鸡火丝饵块,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的地方小吃,该品把云南菜重原料重本味、清淡鲜香的烹调特点与川菜重佐料重调味,味厚色浓的饮食风格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成为川滇菜系交融互补的出色典范。

自明、清两代起,外地移民进入会理后,饮食方式汇集了南北特色,加上川滇食俗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风味特点。会理民间小吃以县城品种最多、分布最集中。早点有羊肉烫锅、熨斗粑、荞凉粉、稀豆粉、抓酥包子等,还有小笼粉蒸肉、羊火腿、羊干巴。饵快本是云南特色小吃,而会理饵快吃法却优于云南,如烧、煮、炒、烫的饵快各具特色,尤以鸡丝火腿氽肉饵快最负盛名。

后序

会理在四川的最南端,与云南隔江相望,是南方古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素有“川滇锁钥”之称。会理县城,是南丝路上的古城面貌保存最完整,城墙城门犹存,钟鼓楼坐落城中心,4个门洞通向四面八方。城中石板铺路,店铺林立,招幌飘飞,一派古城风貌。素有“川南明珠”之美誉。

大美四川、大美凉山、大美会理欢迎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20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