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县故事理县人独有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家园
理县地处阿坝藏羌文化走廊的腹心地带
是多元文化的交会点、特色文化的发祥地
千百年来
藏羌回汉各族群众在这片热土上
繁衍生息、交融会聚
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出璀璨的历史文化
孕育出独特的藏羌民俗
滋养出浓郁的人文风情
衍生出丰富的故事
寻脉而行,向史而新
讲好理县故事
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与责任
理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系统挖掘梳理的《理县故事》
既是多年来理县各界人士辛勤付出的心血结晶
也是理县藏羌儿女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必将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
现代化新理县提供强大的文化滋养与精神支撑
“微理县”开设《理县故事》专栏
为大家一一呈现《理县故事》这本书里的精彩内容
今天为大家推出《理县故事》历史故事之
唐朝才女薛涛作《筹边楼》
△点击音频收听精彩内容
唐朝才女薛涛作《筹边楼》
女诗人薛涛,原为长安良家女。幼年随父入蜀,不幸父死,举目无亲而落为歌妓。她自幼聪慧,善弹唱,又工诗,与当时的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名诗人都有酬唱往来。
唐德宗贞元五年(年),薛涛因一件小事得罪了当时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被罚充军松州(今松潘)。后几经熟人疏通,她又献诗本一册,方获释回成都。她在充军期间,得知李德裕任西川节度使时,在维州修筹边楼以筹划边事,使这一地区出现安定局面。在垂暮之年,她听闻西部边疆战事又起,于是抚时感事,在成都写下七绝《筹边楼》:
平临云鸟八窗秋,
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
最高层处见边头。
诗的开首两句写楼。说“平临云鸟”,则楼之高峻可知;说“八窗秋”,则天旷气清、四望无际的情景可见;次句“壮压西川四十州”,着一“壮”字,点明筹边楼据西川首府形胜之地。两句不但写出了筹边楼的气象雄浑,而且连李德裕当时建楼的用意,诗人百端交集的今昔之感,也都包含其中。后两句寓严正谴责于沉痛慨叹之中,意思是说,由于将军们的目光短浅,贪婪掠夺,招来了与羌族的战争,而他们又没有抗御的能力,以至连这西川的首府成都,都遭受战争的威胁。
诗以“最高层处见边头”作结,这“高”,这“见”,和首句的“平临云鸟”遥相呼应;而“见边头”,则和次句的“壮压西川”是个鲜明的对照。意思是这座巍然耸立的高楼,它曾经是全蜀政治军事的心脏,成为西川制高点的象征;而此时时过境迁,登楼便能看到边地的烽火了。通过这样的对照,西川地区今昔形势的变化,朝廷用人的得失,都从这座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建筑物集中地表现了出来;而诗人感时伤事、忧深思远的心情,亦即杜甫所说“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还仗出群才”(诸将)之意,也就深情若诉了。再从句法上来看,“诸将”句陡然一转,与上文跳脱开来,而末句又一笔兜了回来,仍然归结到筹边楼,说的仍然是登楼眺览,真是硬语盘空,力透纸背。
此诗前两句写景,气象万千;后两句叙事,说明时移势易。诗人的沉痛感受与前两句的壮伟大不相同,在前后对比描写之中,充分显示出女诗人心系国势盛衰的宏深器识和忧国忧民的生动形象。在一首短短的七言绝句里,有议论、有感慨,有叙述、有描写,有动荡开阖、有含蓄顿挫,在中唐诗中并不多见。
据说,李德裕将此诗发给全军将士,告诫他们以国家为重,以大局为重,切勿以一己之私而废边防。
薛涛是一位不幸沦落风尘的薄命女子,坎坷的遭遇给她的一生带来莫大的苦难,因而她同情和理解灾难之中的百姓。她虽然位卑却不忘天下大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