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凉山孩子点燃梦想的火种广州日报

北京治酒渣鼻的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310/8733705.html

许建文和受他资助的凉山孩子。(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受资助的凉山孩子送给许建文的画。(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博

从7月20日到22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火把节欢乐的“火种”从县城传播到乡村。47岁的许建文和他在当地资助的八位孩子过了一个特别的火把节。孩子们用彩笔画出“心中的火把”,大胆说出自己的梦想,送给许建文。

在过去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作为扶贫干部的许建文从佛山禅城来到大凉山,除了挂任布拖县县委办副主任开展扶贫工作外,他还资助了十二位孩子,包括十一位彝族孩子和一位汉族孩子。其中,已有两位女孩成功考上了西华师范大学。

特别的礼物:8张“我心中的火把”

今年的火把节,对在布拖县挂任县委办副主任的许建文来说很特别。他所资助孩子中的八位,用彩笔和白卡纸制作了8张以《我心中的火把》为主题的贺卡,送给他。在这些孩子心中,火把节的“火把”不只是生活中的希望、光明和温暖。四年级的张敏在贺卡中写道,“火把”是“感恩的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想去北京天安门。”四年级的乃古沙曲在贺卡上写道,生命只有一次,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但也是脆弱的,每个人都想健健康康地成长。“我要做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医生,治好每一位无辜的病人。”

这是许建文在扶贫工作岗位上度过的第二个彝族火把节。他来自佛山市禅城区农业农村局,是一位22岁儿子的父亲。年11月9日下午,刚刚在布拖县报到,他便赶往离县城30公里外的沙洛乡调研。看到彝族乡亲住在用石片和木片做屋顶的土坯房里,卧室、厨房和猪栏同处一室,他心里很难受。在“悬崖会掉石头”的山路上,他思忖着,到底怎样才能帮助这些彝族家庭走出大山、走出困境?次年1月,禅城区扶贫办实施“展翅助学”计划,号召佛山企业家资助布拖县的学生学习和生活,身为扶贫干部的许建文深入山乡学校,多了很多和彝族孩子接触的机会。他忽然意识到,改变彝族山乡的希望在孩子身上。一个彝族孩子的面貌改变,可以带动一个彝族家庭从思想观念发生改变。他逐渐从自发捐助彝族学生,变为一种自觉坚持的行动。一年多以来,他累计捐助2.8万元,资助了十二位孩子。其中,他给小学生、初中生每人每年资助元,高中生每人每年资助元,直到他们考上大学。他告诉记者说:“每逢彝族新年和火把节,我找机会家访,顺便把钱送到孩子手里。”

因为孩子们生活、上学的地方很分散,所以他们与许建文相见并不容易。7月20日,他们相约在特木里镇中心校。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告诉许建文,自己的理想是什么。“有四个孩子想当老师,也有孩子想当军人和医生。”说起孩子们的理想,许建文笑出了声。这像是一场以“我心中的火把”为主题的班会。许建文穿上了彝族节日礼服,既是一位父亲,也是一位老师。“学习是主要的,但成绩不是最重要的。”他告诉孩子们,最重要的是健康的品质,要有梦想,要把“火种埋在心里”。

一路的结缘:不到两年资助12个孩子

在布拖县,许建文有一个名字叫“许木呷”。在彝族的语言里,“木呷”的意思是英雄。许建文资助的十二个孩子,八个在上小学,两个在上高中,另外有两个已经考上大学。

今年7月的期末考试中,小学三年级的比曲么惹蕾考了全布拖县的第一名。由于父亲早逝,妈妈不在身边,她曾经自卑、沉默,但现在她能歌善舞,成了一位阳光的小姑娘。

在受资助的孩子中,惹作和李晓梅已成功考入西华师范大学。她俩是许建文当年在会理县实验中学“发现的”。“孩子们很阳光、很整洁,让我很受感动。”许建文回忆说,当他结束和学生们的座谈,返回布拖县途中,便接到了李晓梅的电话。当时上着高三的李晓梅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从小便树立起“读书才能走出大山”的信念。她渴望上大学,并恳请许建文帮帮她和弟弟妹妹。许建文告诉记者:“他们虽然不是贫困户,但家境清贫,李晓梅很好学,我想重点支持她。”

“如果不是他,我现在已经辍学,甚至结婚了,不会来上大学。”回忆高中毕业前夕的日子,惹作告诉记者,那段时间,妈妈肺结核病加重了,爸爸远在浙江的建筑工地上打工。为了省钱,她带着妈妈搭车去布拖县城,再从那里坐3个小时的班车去西昌看病,只租几十元一天的旅馆住宿。作为家里排行第二的女孩,她既要照顾妈妈,又要照顾两个弟弟,心理压力很大。她考虑过退学,回家照顾妈妈和弟弟。

然而,许建文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16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