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镇廉洁文化专栏中国古代廉吏故事

中科爱心救助 http://nb.ifeng.com/a/20180427/6536099_0.shtml

中国古代廉吏故事

四、胡质父子皆清廉

胡质、胡威父子,是魏晋时期很有名的廉洁之士。胡质(?~年),字文德,三国时期魏国淮南郡寿春县(今安徽寿县)人。少年时就出了名。曹操召为顿丘县今,后任常山太守,东芜太守,升为荆州刺史,赐爵关内侯,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州、徐州诸军事。

胡质性情操沉笃实,内心高洁,不以权谋私,他任过职的地方,人们都怀念他。他去世后,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只有皇帝赏赐的衣服和一只小书箱。陈寿在其《三国志》中,称他“以忠清著称”。据史载:胡质病逝时,“家无余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后来,朝廷追思清节之士,追赐“谷二千斛,钱三十万,布告天下”。

胡质的儿子胡威,字伯虎。他少年时期就有远大的志向,以节操洁白自励。在胡质任荆州刺史时,胡威从京城洛阳家中去探望,因为家贫,无车马僮仆,便自己赶着小毛驴一人上路,每到一地客店后,就自己牵驴放牧,拾柴做饭。吃完饭,又随旅客们上路。到荆州见到父亲后,在郡衙的马棚里住了十多天。起程时,胡质给他一匹绢做为路费。胡成知道父亲一向清廉,见到这样好的丝织品,疑惑不解,便跪起身问道:“大人清白,不知从哪里得到这匹绢的?”胡质回答说:“这匹绢是从我的俸禄中节省下来的,给你做路上的费用。”胡威这才接受下来,辞别父亲上路。

晋武帝在胡威进京述职时召见他,赞美他父亲为官清廉,并问胡威:“你和你父亲相比,谁更请廉?”胡威回答说:“臣不如家父。”晋武帝又问:“从哪里说明不如?”胡威说道:“家父做事清廉恐怕别人知道,臣清廉却恐怕别人不知道,这就是臣不如家父的地方,臣比家父差远了。”

供稿

镇纪检

编辑

刘佳铭

审核

邵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1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