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汽车沿着国道行驶在岷江及其支流杂谷脑河河谷,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蜿蜒向前。在理县桃坪镇一处岔路,汽车驶出国道,顺着一条乡村道路向山上爬行,也不知经过几个多少个弯多少个拐,在一处郁郁葱葱的果园停下。这里是当地有名的旅游景区“桃坪羌寨”的“后花园”佳山村。走进果园,只见车厘子、苹果和李子等水果挂满枝头,蔚为壮观。脆红李压弯了枝头。本报记者钟华林摄村民龙庭恒正在苹果园里整理套袋,他告诉记者,他家有10亩果园,其中有苹果5亩、李子4亩、车厘子1亩,去年收入20多万元。“今年车厘子已基本售完,虽然受疫情影响,价格比去年要低一些,但1亩车厘子收入2万多元,还是很满足的。”龙庭恒高兴地告诉记者,目前苹果和李子长势都很好,全年的收入应该差不了。说起这几年不断增长的收入,村民龙庭恒笑容满面。本报记者钟华林摄“现在一棵树,就相当于以前一亩地的收入。”村支部书记王朝运扳着手指对记者介绍说,过去村里主要种植玉米和土豆,一年的收入也就几百元,而现在一棵车厘子的收入就有元左右,一亩地可以种45棵车厘子,你算算看,现在收入是过去多少倍?”王朝运介绍说,佳山村海拔在米至米间,是典型的半高山村寨,10年前人均收入不到元。改变始于汶川地震后的恢复重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在那些年得以根本改善。“而大发展又主要得益于近些年实施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受气候影响低产低收的玉米等传统农作物退出,车厘子等优质水果大力推广。”王朝运介绍说,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村里根据不同水果对气温的不同需求,在海拔米以下地区重点发展车厘子,在米以上地区大力推广青红脆李及冰糖心苹果种植。经过几年努力,目前佳山村已经建成生态果园基地,种植车厘子亩,青脆李、红脆李亩,苹果亩。去年,全村产车厘子产量达吨,实现经济收入万元,青红脆李吨,收入万元,苹果吨,收入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达到元,一举从贫困村成为有名的富裕村。“村里收入最高的农户一年有二三十万元!”佳山村的车厘子生长于半高山,错季供应,价格更高。本报记者钟华林摄随着“花果山”的名号越来越响亮,近几年,村里又依托其独有的浓厚羌文化底蕴、红军遗址,以及半高山适宜避暑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大量游客赏花摘果、休闲避暑,走上了农旅结合之路,农民收入又有了新的增长点,又看到了新的希望。(经济日报记者钟华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8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