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碉楼少数民族的营造技艺下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www.gpitp.gd.cn/new/20181231/90645.html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桥、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着名。早在年前《后汉书‘西南夷传》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那么,羌族碉楼在哪里呢?

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

碉楼的方式

按建造原料分,可分为黄土碉和石碉两种,黄土碉由粘性很强的胶泥土建造而成,后者用石片堆砌而成,如汶川县布瓦山上的碉楼就是黄土碉,而理县桃坪羌寨则是石碉。

按用途分,大致可分为家碉、寨碉、战争碉和烽火碉四种。

(1)家碉,这一类在碉楼中最为常见,多修建在住宅前,并与庄房相连,既可以住人,又可以圈养牲畜还可囤积货物,其实用性非常之高,这类碉楼并不像战争碉高,但发生战事也可作为小型堡垒,成为抵御战事的有力工具。据说,一家只要有男孩就要修一座碉楼,每长一岁便向上修一层,一直修到16岁封顶。可见碉楼对于羌人的重要性。

(2)寨碉,寨碉是族长的指挥碉楼,居于羌寨中央,是族长权威的象征。比其他碉楼都要高大雄伟,用于在战时居高临下指挥战斗。

(3)战争碉,一般位于山峰或者关口处,其碉身高大,用于屯兵抵御外敌。

(4)烽火碉,一般位于大山高处,其功能与古代烽火台一致。可用于羌寨之间传递信号,也可用作碉堡进行防御。

碉楼形状和结构

居住碉房呈方形,比较矮小,石片砌成,平顶,一般分三层,每层高约3米。底层为厕所或做圈养牲畜、堆草沤粪用。二层一般为堂屋及卧室,有些寨子将畜圈建在主体建筑旁、单独设出入口时,则底层中部设堂屋,在适中的位置砌一方形烧火用的矮台,木材常年不息地燃烧着。

矮台中立一称作锅状的三角金属架,大者直径1米,做饭是置锅,烧火时有遮挡作用,并作为传家宝世代相传。或堂上方为神龛,供祭祀祖宗、家神、财神等。平时全家聚会、饮食、节日歌舞、接待客人以及祭祀祖先,都在火堂四周举行。碉房各层均留二三个窗洞。窗呈方形、十字形,内大外小,面积0.3~0.5平方米,用石板或木板于内镶成,不加窗格,可防风防盗、,但光线不足是其缺点。

碉房各层以独木砍削成锯齿形为梯供上下。房顶为平台,平台上留尺许方孔以通风透光(即天窗),下雨时用石板盖上。平台用途甚广,是羌人室外活动的主要场地,晒粮、脱粒、老人散步、妇女针织、儿童游戏皆于其上进行。碉房相互依偎,使屋顶平台连成一片,高处则置木梯互通往来,成为连通相邻各户和沟通人们交往的第二通道。

平台四周砌有矮墙,以防坠险。平台后方通常盖一小屋做贮藏室,台上还置有放玉米的粮架,以四根木柱为以细竹成小屋形。屋顶后部一角或四角有一堆小石垒成的小塔,塔顶立有一块白石,每逢年节供奉祭祀。住宅旁多建有高达数丈的碉楼,用于防御敌患和贮存粮食、柴草。

碉楼建造方式

碉楼建造要经过多道程序,石壁是由片麻石和本地黄泥浆混合砌筑而成,在重力和化学反应的作用之后,具有不低于混凝土的强度,可确保长期使用,甚至可以抵抗更加强烈的地震。石墙基础砌筑在地下岩石层或山体上。石墙厚度达70~80厘米,内部一侧垂直于地面,外部一侧向上收分,顶部是40cm左右厚度。碉楼中北墙线通过砌筑成贯通墙壁的突出棱线,使墙面的强度增大,以抵御北风,在当地被称为“鱼脊背。

羌族是我国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在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演变、融合,依然能够生存下来,并且凭借着自身的智慧和经验,创造出许多令世人震惊的杰作,而羌族的特色建筑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他们用完美的技艺,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创造出了像碉楼这样民居建筑中的精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7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