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
5月的甜樱桃,不仅鼓起了当地种植户的腰包,也带火了理县的旅游。特别是一到周末,前来理县摘甜樱桃、看杜鹃花、泡温泉的的游客来了一拨又一拨。
路通了,理县人民在高半山搞起了旅游统计数据显示,年,理县共接待游客.9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0.68亿元,位居阿坝州第一。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游客限流、分时、错峰的情况下,理县接待省内游客13.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02万元,位居阿坝州第二。
理县-毕棚沟卓玛滩秋季风光水没有九寨沟知名,山没有四姑娘山出名,甚至全县境内没有一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处于高山峡谷中这个川西小城,旅游为啥这么火?
理县古尔沟温泉小镇沟域联动,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近年来,理县以争创天府旅游名县为契机,坚持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旅游要素保障,全面提升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充分激发县域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活力,构建了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理县甘堡藏寨群众穿上民族服装喜迎游客下好机制创新“一盘棋”,汇聚旅游振兴新动能。成立由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天府旅游名县创建领导小组,分片区设立创建工作指挥部,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牵头、片区指挥长统筹、部门乡镇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全力推动创建工作。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编制《理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理县冬季旅游规划》“1+N”规划体系。强化顶层设计,研究出台《高质量推进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示范地建设的决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理县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奖励实施办法》,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万元,全力支持旅游业发展。
理县旅游集散地桃坪羌寨画好沟域联动“一幅图”,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坚持“突出特色、彰显优势、协调发展”的思路,依据“资源相似、文化相通、区域相接”的原则,构建“全域、全时、立体、多元”生态文化旅游格局。以藏羌文化走廊为轴线,因地制宜划分了羌文化体验和休闲旅游示范片、产城相融和品牌旅游示范片、红叶温泉和冰雪娱乐示范片、户外运动和体旅融合示范片等“四大片区”。丰富旅游新业态,形成了“春观花、夏避暑、秋赏红叶、冬玩冰雪、体验藏羌风情”四季旅游产品体系。立足红叶、藏羌文化、温泉核心资源,以嘉绒风情丘地村、古羌风情休溪村、田园水乡卡子村等精品旅游村寨为节点,推动乡村旅游多层次、多样化发展。
浮云牧场织好特色品牌“一张网”,催化旅游产品新体系。坚持“旅游+”思路,紧盯“自驾游、体验游、休闲游”旅游发展趋势,持续丰富“生态观光、农耕体验、藏羌文化、休闲康养、山地运动”旅游产品,突出冬季旅游亮点,做优“冰雪+温泉康养”、“冰雪+户外体育”品牌。先后引进川发展公司、时运商贸、利景源置业等对古尔沟温泉小镇、米亚罗红叶、孟屯河谷等景区景点实行梯次开发。制定《理县民宿管理办法》,引导民宿规范化、特色化发展,恭德岭庄园、莎朗风清酒店等主题文化民宿已成为游客打卡地,发挥全国网红民宿浮云牧场的辐射带动作用,破解了高半山区发展难题。强化农旅互动,将理县农特产品变成游客餐桌上的健康食品、“后备箱”可带走的旅游商品和网络营销的特色产品。
桃坪羌寨羌族群众山歌对唱迎客来弹好宣传营销“一个调”,树立好客理县新形象。采取“主攻成渝、稳近拓远、固老培新”的策略,积极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西博会等对外宣传促销活动,主动加强与成渝、浙江等主要客源市场对接,推进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高水平举办米亚罗红叶温泉节、半脊峰登山等重大节庆、赛事活动,推动景区互动营销,“理县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攀升,“好客理县”的新形象深入人心。
理县群众欢度夬儒节共建共享,结出旅游产业“幸福果”
通过全域全民共创共建,旅游在群众增收致富、村庄环境改善、社会风气转变、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的综合带动作用日益凸显,理县各族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理县羌族群众欢度羌年全域旅游成为经济发展的首位增长极。全县三次产业比重由年的8.1:73.2:18.7调整为年的10.5:27.4:62.1,先后成功创建1处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处国家AAAA级景区,荣获省级旅游强县、乡村旅游示范县、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乡村旅游强县、旅游扶贫示范区称号,旅游成为了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
理县鹧鸪山搞起了冰雪旅游全域旅游成为群众奔康的关键催化剂。把惠民富民作为发展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旅游红利全民共享,旅游成为带动群众致富奔康最有效最现实的路径。“入股分红”、“农旅融合”、“体旅结合”等新模式,康养休闲、观光采摘、户外体验等新业态,让越来越多的人吃上了“旅游饭”。全县旅游经营户达余家,床位保有量达2.6万余张,80%以上的农村群众直接或间接从事或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65%以上,旅游发展的“真金白银”极大地增强了各族群众的发展信心。
甘堡藏寨全域旅游成为民族团结的重要助推器。全域旅游发展在带来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类观念理念的碰撞,市场和游客需求倒逼群众转变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推动了开放合作和民族融合。通过博巴森根等非遗传承和丰富的文体活动,广大群众走出家门走上舞台,用自己的方式赞美生活、讴歌时代,白天是旅游服务者、晚上是民族舞蹈家,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信访缠访等治理难题明显减少,邻里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全域旅游发展在帮助群众鼓起腰包的同时,架起了增进友谊、深化合作的桥梁,成为了促进团结、维护和谐的纽带。
阿坝观察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