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5月14日电(记者张玉洁 高文成)“湘理相亲”“欢迎亲人回家”……回忆起近日在四川省理县县城内看到的这些标语,曾于汶川地震时千里驰援理县人民重建家乡的湖南援建工作队代表们仍然心怀感动。理县人民点起篝火,用最热情的方式欢迎湖南援建队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理县13个乡镇81个行政村的4.5万人受灾,经济损失严重,数十年发展毁于一旦。湖南作为对口支援理县灾后重建的省份,在当年8月31日与理县签订了对口支援灾后重建框架协议,随即派出了一支30余人的工作队深入灾区,参与重建。转眼已是十年。在汶川大地震10周年之际,9日至12日,援建工作队代表们重返理县,参观理县的城市建设发展情况。13日,工作队代表们回到湖南,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此次“回家”之旅。甘堡藏寨村民用洁白的哈达迎接“湖南亲人”9日下午,正从成都向理县县城疾驰的大巴上,30多名曾为理县重建作出突出贡献的援建工作队成员不时往窗外张望。“师傅,傍晚前能到吗?”一路上已经三次询问路程的工作队队长张银桥又忍不住问了一句。“已经十年了,这是第一次集体回去!”张银桥语气中难掩激动,同时也有一丝感伤。张银桥的思绪回到了十年前。当时,为尽快给灾后重建提供决策依据,工作队顾不上休整,冒着余震、飞石的威胁,白天赶路勘察,晚上在车库打地铺点蜡烛工作,用一个月在灾区开展地毯式排查,拿出了一份30万字的灾情资料。许多藏羌人民站在县文体中心手捧洁白的哈达和火红的羌红翘首以盼。根据勘察情况,工作队决定优先开展农村安全饮水和灌溉工程。理县多山,当地百姓生产生活用水都靠高山泉水,地震后多处山泉断流,用水问题变得更加严峻,而寻找水源成为了头号难题。“最难的一个水源点,副队长席超波带人找了两个月,磨破了两双鞋。”张银桥说。找水源、铺管网、修蓄水池……2009年4月,这项名为“三湘情”的工程胜利竣工,彻底解决了当地3.3万名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和3.4万亩农田的灌溉难题,直到如今这项民生工程仍在造福当地百姓。修路、建房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情,都排在了援建的首位。为保护当地的少数民族古建筑群,工作队还专门聘请设计师,对这些建筑按“承接历史、保护历史”的原则打造。这一前瞻性的举措,如今正帮助理县老百姓发展旅游、脱贫致富。薛城中学学生给援建队送上写有祝福话语的手绘画作从2008年8月到2010年10月,湖南共投资超20亿元,交付完工医药、学校、道路、水利等项目99个,当地生产生活迅速恢复。不少工作队员在理县援建的两年多来,回家时间不超过一个月。席超波便是其中之一,三年来他只在湖南呆了21天。“家人很支持。”席超波说,“就是觉得对不起我老婆,有次她胰腺炎急性发作很危险,可我也没有第一时间赶到她身边。”十年来,理县人民也从未忘记这些帮助过他们的湖南人,感恩的理县人将“三湘”“潇湘”这样的字眼留在了当地的路名、桥名之中。走在理县,只要听到是湖南口音的人,当地人都会格外热情。傍晚时分,载着援建工作队代表的大巴到达终点,停在了理县文体中心的广场。手捧洁白哈达和火红羌红翘首以盼的当地人一拥而上。湖南省衡阳市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张雪辉一眼就看到了自己当时带的徒弟--藏族医护人员徐春梅。她拨开人流朝徐春梅跑去,两人相拥而泣。薛城中学学生不舍的和湖南援建工作队代表们挥别其他人也纷纷找到了当年的旧相识。“铭恩、感恩、报恩。理县的山、理县的水、理县的人世代铭记一个词--湖南·亲人。”--理县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9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