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山、水到田、电入户、宽带到家门,人居环境焕然一新,生活好习惯深入人心,社会好风气蔚然成形,一幅崭新的乡村图卷,正在理县缓缓展开。脱贫之后奔康不减速,理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形成了的持续发展动力。
理县在数年时间内完成这个巨大转变,离不开系统化的帮扶措施:美好愿景激发内生动力,全域旅游提供发展机遇,教育培训赋予上进能力,政策兜底解决后顾之忧。
从开展乡村振兴之初,理县就在推动对乡村的全域治理,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塑造人的精神风貌。
在乡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中,理县扎实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革命等重点环节整治。焕然一新的生活环境,既展现了全县自上而下改造农村的决心和能力,又以喜人的改造成果,让乡亲们了解到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古尔沟镇丘地村垃圾分类在此基础上,以软实力提升为载体和抓手,引导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加快省级文明城市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就有了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在规范“一核三治”基层治理体系期间,理县累计开展法检两长送法下乡、巡回法庭进村寨等主题活动多场次,在解决群众纠纷的同时进行普法教育,让群众明白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在以法明理的同时,还需以德通情,理县设立53支道德评判团、党员评议团,深入推进“四好村”和“最美理县人”的评比评树,由此巩固了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大好局面,激发了群众感恩奋进、奔康振兴的信心和决心。
巡回法庭进景区法治宣传通过激发大家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决心,让群众找到了奋斗目标和热烈干劲,理县完成了脱贫奔康的思想动员。
内心的力量,最能催人奋进。有了目标,群众就会自己寻找建设美好生活的发展机遇。理县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机遇。
理县多山多沟,“山山都有雪”、“沟沟都是景”的资源特点,带来了发展旅游业的美好前景。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理县老景区不断升级,新景点不断催生新景区,米亚罗和毕棚沟的红叶彩林,桃坪羌寨和甘堡藏寨的藏羌风情,鹧鸪山和孟屯河谷的滑雪场、古尔沟的温泉小镇,都成为了口碑在外的明星项目。
打雪仗、堆雪人已成为各地游客在毕棚沟旅游的不错选择与全域旅游配套的相关产业,以及由此带动起来的乡村旅游,更是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水果基地、药材基地、蔬菜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甜樱桃、红脆李、溏心苹果、卡子核桃、百合酥、猪油麻花、大白菜深受游客欢迎。民宿客栈、交通运输、农产种植、民俗演艺、非遗文创,成为理县人民的创业热门,到家乡附近的景区上班,更是热门就业趋势。文旅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每一个要素都能带来增加收入的工作机会。
按照乡村振兴示范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理县还将保持每年5个示范村的打造力度,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年,理想将打造古尔沟镇、桃坪镇,以及甘堡村、卡子村、塔斯村、甲米村、沙坝村。更多的发展机遇,将展现在理县人民面前。
佳山苹果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同时,理县以教育培训为抓手,为当地群众提供脱贫奔康的知识帮扶。
通过率先推行民族地区“十五年免费教育”,理县成功创建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国首个“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先行实验区”落户理县,年高考实现了本地就读学生近十年硬上本科线零的突破。年以来,理县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共救助基金人次,资助金额.35万元,推进教育救助救济工作,确保不因家庭贫困流失一名学生。
非遗进校园活动走进理县各小学在夯实基础教育的前提下,理县对农户进行了对口技能培训,新建休闲农业专业村3个,建立16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20户,示范推广5项主推技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人,培训驻村农技员人次,培训农牧民人次。为了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加快乡村振兴实训孵化基地建设,理县按照每年50-名乡土人才的培养计划,对企业、合作社带头人、种养殖大户进行培育、扶持和引导。
为了增强乡村振兴带头人和基层干部人才的培养,理县还在金华东阳永康、理县、遂宁船山“三方四地”共建飞地园区的项目中,与船山区达成按3:7分享收益的共识,每年将各自收益分成的1%注入资金池,用于理县干部人才培训培养和基础发展。
杂谷脑镇瓦斯村集体经济“红色记忆餐厅”脱贫奔康有了目标、机遇和能力,还需解决后顾之忧。理县以政策兜底为保障,从低保、健康、住房三方面筑牢返贫防线。
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全部纳入低保兜底,切实做到“应保尽保”,按照动态调整后的国家扶贫标准,全力推行“两线合一”,全面落实农村低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费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政策。年发放低保资金.92万元,累计保障人次;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资金37.61万元,补助4人次;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61.16万元,补贴人次。在-年期间,理县还为名大骨节病患者供应粮食.4公斤,共计投入资金19.万元。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为薛城镇群众献上健康大礼贫困家庭大多在住房方面存在难以解决的困难。为帮助这些群众解决后顾之忧,理县始终将“安全住房保障”作为贫困户脱贫的核心指标和必备条件,抓实安全住房建设,严格落实易地扶贫搬迁、藏区新居政策,全面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房安全鉴定工作。全县累计落实各类住房补助资金万元,累计建成藏区新居户、易地扶贫搬迁24户、避险搬迁78户,入住率达到%。所有搬迁户住房都通过了质量安全鉴定,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面积控制在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以内,住房面积合规率达到%,自筹资金户均控制在元以内,人均自筹控制在元以内,合规率达到%。
通过系统化的帮扶措施,理县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了“内增干劲、外创机遇、智慧服务、兜底托举”的帮扶效果,让大伙儿有目标、有机会、有能力、有榜样,形成了百舸争流人人奋进的奔康局面。(叶明超理县融媒体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