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8日,医院朱政医院义诊团队前往当地西山村义诊,背靠大山,惠及百姓(图片由援川志愿者提供)
川
四川,理县,海拔米。
不下雪的时候,这里的山多半是秃的,春天,让人常常想起江南的山山水水。
这是医院针灸推拿科朱政铭医生援川的第天,也是他即将踏上归程的最后一个月。
他慢慢发现,这不仅是一个海拔高、人口密度小、生活节奏慢的地方,更是优质医疗资源相对紧缺又迫切急需的地方。
他一再问自己,在短短的援川岁月里,他做了什么?他还能做什么?又留下了什么?
所有的疑问,仿佛一时间难以回答,但时间已经给出了答案——
援川纪实——
在海拔米的地方,“来了一位浙江针灸专家”
△义诊开始前,他用手机为同事们记录下这一幕,留下了理县模糊但真实的印象(图片由援川志愿者朱政铭提供)
“我们这儿有浙江来的针灸专家,让他来给你看看……”
初次听到这句话时,东阳医院针灸推拿科援川志愿者朱政铭还有些不适应,因为他们口中的“浙江来的针灸专家”指的就是他。
在他看来,这一句话既有同行间的尊敬,又载着满满的压力。
年10月30日夜里,医院期待已久的“专家来了”,朱政铭便在其列。
他对口志愿的科室正是他的专长——中医科。
来到这里后,他就发现问题也来了。
理县总人口约4万多,大山环绕,平均海拔米,县域海拔米,不少人走出大山谋生立业,常住人口其实仅有2万不到。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天的门诊患者平均只有几人,加上病房的十五六位患者,仍有不少时间空下来。
为了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他就地开始了小讲堂,把基层百姓的常见病以及中医常用手法分享给当地的同事们。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慢慢地,小课堂不仅分享了知识,更为他赢得了同行的敬重。
而这,仅是起点。
来的时候,恰逢冬天,临近冬至时,他又发现了问题。
在江南之地如火如荼开展的三伏贴、三九贴,这里还是一片空白,怎么能让百姓享受到同质的医疗资源呢?
就地取材,他带着科室里的成员,凭借在东阳医院的经验自己制作三九贴,大干了一把……
△曾经和大家一起自制“老”字号三伏贴,如今指导同行,把“老”字号推广到两千多公里之外,赞!
第一次贴敷,就有80人前来,当时科室里热闹非凡,这位“浙江来的专家”再一次火了。
再后来,他又发现了一些小细节,再一次引来了“铁杆粉丝”。
科室里针灸、理疗、推拿等已经开展得很好,但手法整复鲜有尝试,为了让中医药方法在理县“不打折扣”,他又开始了……
手法整复,在患者眼里,也就是“咔咔来几下”,与整复过后的“超酸爽”“超酷”的体验,其实手法、力度都颇有讲究。
为了让同事们放开胆子“咔咔”几下子,他先从最简单、安全的几个整复手法开始教起。
就这样,一些疾病的治疗更有效了。
细心的他还洞察到,在为患者颈部及后背针灸治疗时,大家所用的银针为1寸,而他更习惯于1.5寸的银针。
“1寸银针考虑的是安全,但对于某些病灶,效果相对就弱了。”
当看到1.5寸的银针安全有效开展时,大家的胆子也跟着变肥了。
当然,在输出的同时,他觉得自己得到了更多。
被大家喊作“浙江来的针灸专家”,有重点病人就推荐给他。
“嘿嘿,这说明大家眼里有我,心里也有我。”
一直打算老老实实做医生,没想到用实力收获了友谊,赢得了患者,更赢得了敬重……
归程在即:一半是归心,一半是不舍
在距离自己两千多公里的地方,是江南,是故乡,是阔别已久、牵肠挂肚的爱人、家人、同事……
双脚站立的地方,虽是他乡,但朝夕相处,同样有不舍。
归程在即,归心似箭,但脚下的土地,遇到的人,淳朴的患者,留下的经验与同事们的念想,都将是这一路上最大的收获……
大爱援川,一赞表思念!
提气,中医人!
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