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雅州通往西域的古道,《新唐书·南蛮传》的记载:“雅州西有通吐蕃道三:曰夏阳、曰夔松、曰始阳,皆诸蛮错居”。宋《皇朝郡县志》的记载:“自雅州西通蕃之路有三,曰灵关,曰碉门,曰始阳”。针对唐宋两朝对这三条道路叫法,学者严耕望、李敬洵、刘统认为夏阳道和灵关道为同一条道,即沿着宝兴河,翻越夹金山到达小金的古道,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和判断。
但四川大学古籍所研究员郭声波对此有不同观点,他在《雅州通吐蕃道路与羁縻州分布》文中认为“夏阳路并不完全等同灵关路”,为此他做了如下说明:
灵关路指向的逋租城在今小金县沃日乡,夏阳路指向的偏松城(即松城)在今康定县瓦泽乡(即营官寨),则灵关、夏阳两路先合后分,殆无可疑,分路处即在今宝兴县城。唐宋道路多取起讫经由地点为名,灵关路溯宝兴东河北上,以灵关镇取名,夏阳路别以夏阳为名,当在宝兴西河地区,查雅属羁縻州有夏梁州,“夏梁”应系“夏阳”音讹。李敬洵、刘统以为夏阳路仍是由雅州西北经宝兴河谷至大小金川走向,忽视了夏阳路指向吐蕃偏松城的事实。当然,灵关路是正路,夏阳路是支路,总体上可以用“灵关路”包括夏阳路东段,泛指今宝兴县地区,但涉及夏阳路具体历史地理问题时,却不可不注意两者的区别。
郭先生认为偏松城为松城,灵关、夏阳两路先合后分,分路处即在今宝兴县城,灵关路是指向逋租城(小金沃日),而夏阳路指向偏松城(康定瓦泽)。按照他给出的夏阳路线路:“夏阳路自今宝兴县城,经五龙乡(夏梁州)、扑鸡沟、康定县金汤、前溪乡(论川州)至瓦斯沟,全长里”。夏阳路真的是这个线路的话,那问题就来了。
这条线路的宝兴到瓦斯沟段路程约7天(按照每天60里计算);再加上宝兴到雅安路程2天;瓦斯沟到康定县瓦泽乡路程4天(资料来源于《川藏游综汇编》各日记内容)。总计这三段路程,从雅州到瓦泽乡路程共计13天。但《寰宇记》雅州条目明确记载:“西北至吐蕃偏松城九日程”,即雅安到达偏松城的路程只有9天,两者相差4天,明显不符合史料记载,说明郭先生对夏阳路线路和偏松城位置判断有误。那就分别对夏阳路和偏松城进行讨论。
一、夏阳路
郭先生认为灵关道和夏阳道的分路点为宝兴,宝兴至雅安这段两路重合,而灵关却处在这一段,按照唐宋道路多取起讫经由地点为名的原则,怎能用共同一段道路的地名来区别不同道路呢?有悖于常理。
如此重要的古道,在唐以后各朝代发生的历史事件中都没有提及,更没有具体的地名,不知郭先生依据什么历史史料作为印证。
关于这条道,新唐书说得很清楚:贞元十七年,剑南节度使韦皋率军攻击吐蕃,其中一路由雅州经略使路惟明率领,“自灵关、夏阳、攻逋租、偏松城”,表明了路惟明这一路的进攻线路,但没有证据显示路惟明在宝兴分路,并分别进攻偏松城和逋租,而是从灵关出发,先后经过夏阳、攻逋租、偏松城。灵关和夏阳是征途上的两个地名。夏阳道和灵关道实为同一条道,只是不同时期或者不同人群的不同叫法而已。
如果路惟明要从雅安到大渡河边的瓦斯沟,完全可以走和川道(碉门道),也就是沿着天全河上行,翻越马鞍山到岚安乡,下山到达瓦斯沟口。而且路程只需5天(《寰宇记》:“和川路在县西界去吐蕃大渡河五日程”)。绕道如此之远,费时之长,脑子一定被踢了,说明郭关于夏阳道的判断不符合常理。
而历史事实是,进兵大渡河瓦斯沟附近的不是路惟明一路,而是黎州经略使王有道,他“兵二千人过大渡河,深入蕃界”。黎州为今汉源县清溪镇,他们从清溪出发,翻越飞越岭、化林坪,来到大渡河边,到达瓦斯沟的行程不到4天(依据果亲王《西藏日记》),不需路惟明再费时费力绕道而去,路惟明这一路唐军只负责从灵关道进兵。
因此,路惟明无论如何都不会选择走郭先生的“夏阳路”进兵,其关于“夏阳路”的判断不符合历史记载和现实的空间关系。
红色为郭胜波的夏阳路,绿色为和川路(碉门路),
蓝色为灵关道,黄色为黎州经略使王有道进兵线路。
二、偏松城的位置
史料记载,唐代历次针对吐蕃的战争,出灵关道的唐军的作战目的是和杂谷脑河的唐军一起围攻维州城,进军线路雅州西北到小金,再东北越过虹桥沟,到达理县境内,而不是背道而驰向西,到今康定地区。按照灵关道线路顺序,经灵关、夏阳(宝兴或者硗碛)、逋租、偏松城、木破城、通鹤军、天宝城、野城、逾的博岭、破定廉城(理县夹壁)、遂围维州(理县杂谷脑镇)。具体论证请参阅《寻找杜甫诗中的滴博岭》一文。这条线路和今天省道的走向基本一致。
郭先生认为偏松城就是松城,即在今康定瓦泽乡(营官寨),他可能依据的是《旧唐书韦皋传》,贞元十七年“雅州经略使路惟明等兵三千趋吐蕃租、松等城”,认为路惟明带兵进攻方向是松城,其实可以看出这里的“租”取自于“逋租”的第二个字,“松”取自于“偏松”的第二个字。而不是“松城”的第一个字。同一历史事件在《新唐书韦皋传》中记载:“路惟明自灵关、夏阳、攻逋租、偏松城”,就很好解释了旧唐书中的“松”指的就是偏松城,郭先生将它理解为“松城”实在不应该。
关于偏松城的位置《寰宇记》交代得很清楚。
雅州条目:“西北至吐蕃偏松城九日程,约五百里……正北至吐蕃野城县界五百七十六里”。
芦山条目:“灵关路在县界,去蕃界八日程,从界去吐蕃野城三日程”。
总结这两条,灵关路从雅安到偏松城九日程,芦山至蕃界八日程。
灵关道上发生的历史事件比较著名的有清乾隆平定两金川,以及年的红军长征。两次历史事件留下的资料成为我们找到偏松城的重要依据。平定两金川是董天弼一路清军从这条道进军,沿路的战斗经历记录得很详细,文献中的地名今天还是使用。但由于是逐地打仗争夺,每日行程并不明显。
红军长征由此路北上,红军将士们留下了几本日记,由于要脱离险区,红军通过时马不停蹄,完全是在古道上行走,日记中记录的古道基本保持原貌,有的地方还有栈道和索桥,他们完全是用脚一步一步丈量出行程。通过计算他们的行程,就可判断出偏松城的位置,这种方法可规避掉古道走向等比较复杂的因素,既简单,又准确,山川依旧,古道悠悠,只是换了时空罢了。
《红军长征日记》:
伍云甫:年6月12日从芦山中坝出发,6月18日到达小金共计7天(加上芦山城到中坝1天的时间,从芦山到小金有8天行程)。
童小鹏:年6月10日从芦山县城出发,6月16日到达小金共计7天。(但从硗碛到达维这一段他们强行军里,相当于两天的行程)。
说明这条古道从芦山到小金有8天行程,再加上雅安到芦山县城1天时间,从雅安到小金总的行程为9天,和《寰宇记》记载的从雅安到偏松城的行程完全一致,这样就可基本肯定今小金县城为唐代的偏松城。
如果小金县城再走到康定瓦泽乡,现在公路里程都是公里。起码还需要7天时间,从雅州到“偏松城”共计需要16天时间,大大超越了《寰宇记》9天的记载,因此,无论走郭文中的灵关道还是夏阳道,从空间距离看,偏松城都不可能在今康定瓦泽乡。
综上所述,灵关道和夏阳道为同一条道路,只是叫法不同而已。而偏松城是偏松城,松城是松城,它们不在同一个地方。